战新人物05期丨冯冠平:产业报国,走在“烯旺”的田野上
2021-01-12 14:11:08

心无旁骛、狂热投入、不计得失,

他是培养和影响了一代代科技创新“疯子”的学者专家;

赋能加持、坚定信奉、不为所动,

他是一直陪伴并培育企业成长壮大的“傻子”“知本家”;

敢于冒险、挑战自我、回报社会,

他是攻克了一项项颠覆性技术、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家。

 

敢想敢干,满怀激情,

他亲自创办企业超100家,孵化企业超1000家,上市企业20多家;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他不仅是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开拓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更是国内科技创新、科技孵化及产学研机制创新领域的成功实践者。

从当年清华大学最年轻教授、拥有22项专利的传感器专家,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中国创投界十大风云人物,冯冠平的人生跨度之大,让人称奇。

 

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产学研机制的创新,创造了一项项颠覆性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报国,卸甲颐养之年他重新创业,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开拓者、推动者、引领者,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业创新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这位年过七旬的“年轻人”用自己全部心血,实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以知识报国的美好梦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战新人物05期——烯旺科技董事长冯冠平,以及他与石墨烯邂逅的故事。

图为习近平总书记和40位获得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

“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者合影

(第二排左四为冯冠平)

从太湖畔到清华园

 

青山、寺庙、少年;读书、砍柴、做饭;这是冯冠平简单而充实的少年时光。

 

冯冠平出生于1946年,江苏武进人,由于入学考试的失利,他只能去一所借办在庙里的中学念书,山上的日子清苦,有时还能看见狼。正因如此,他也养成了吃苦、勇敢、不怕挑战的性格,在前黄中学,他奋发图强,开启了“学霸”生涯。

1964年,冯冠平考上了清华大学,就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向他打开了怀抱。

 

1970年,年仅24岁的冯冠平硕士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邀请留校从事精密仪器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3年,37岁的他在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银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

 

1987年经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推荐,冯冠平去德国工作。两年期间获得了6项德国国家专利,引起了业内轰动。

 

1989年,回国后他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最年轻的正教授,后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等职。

对于冯冠平来说,正是87年德国之行,让他找到了人生另一扇大门的钥匙,隐藏在骨子与天性之中的另一个他开始慢慢苏醒。 那两年间,他获得的每一项德国国家专利都给他带来了巨额的回报,对比他在国内的工资,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这让他第一次对当时在中国还十分模糊的“知识产权”有了实质性的概念,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财富!也正是这次经历,他一生执着、孜孜不倦致力于“知识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理念的传播及落地。

从清华园到深圳湾

 

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一拍即合,决定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

 

机会总是留给做足了准备的人,胸怀科技报国满怀激情的冯冠平,主动请缨南下“拓荒”,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并担起院长的重任。除了从事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更重要的就是要解决科技成果怎么转化成产品的问题。

 

1996年,冯冠平50岁,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后半生,也开启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

走马上任后,他不再是纯粹的学者教授,身上又叠加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尽管冯冠平一直很抵触“投资人”的标签,但客观来看,他背负起研究院院长的重担,就相当于成为一位在浩瀚的科研成果项目中慧眼识珠的伯乐,而有研究院作为后盾,“将科研成果落地”就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

 

1998年,深圳清华研究院大楼封顶,但除了这幢大楼外,研究院一无所有。面对着一座空楼,冯冠平的眼中闪烁出光芒:“大楼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增值服务的孵化器”。他采用了“以租金换股权”的方式吸引优秀项目的进入,研究院孵化器开张一年时,整个大楼的入住率达到90%以上,在大楼内“保持孵化”状态的企业达到60家。

 

孵化器运作模式跑通后,冯冠平又立即提出建立孵化器的支撑体系和资本运作体系,研究院决定成立新材料与光机电实验室,加快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和网络应用技术实验室,同时筹建深圳力合创业投资公司,解决研究所和创办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在他的坚持下,研究院首创“四不像”创新体制: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形成了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投资孵化、创新基地、科技金融和海外合作六大功能板块,在探索把科研成果转化融入企业孵化的新途径中,努力把科技经济“两张皮”贴在创新创业企业的载体上。

 

正是由于他的坚持,研究院得以在体制之内又不被体制束缚,在冯冠平的率领下,目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前后孵化2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上市公司20余家。在冯冠平任职期间,企业销售额增长7.8倍,利润平均增长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同类企业的6倍;研究院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申请专利近200项,与200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00多项,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值100多亿元。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前排左起:冯冠平、胡锦涛、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副校长何建坤

 

在深圳的20多年来,冯冠平不仅使深圳清华研究院在资本、科研、教学、制造、风投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里纵横驰骋,还帮助成百上千个科技工作者使其成果实现产业化,成为千万富翁。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创投界的“奥斯卡”大奖——中国创投届风云人物先锋奖,成为名副其实的“知本家”。

 

这次“试水”,无疑赢得了“高分”,也为后来的石墨烯在中国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石墨烯的B to C之路

 

2011年,65岁的冯冠平荣耀退役,但是他还有一个梦想:要为国家再引进孵化出两个能够在世界产业领域领先的高科技项目,使它们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这就是后来的石墨烯和超材料。

 

2008年,在美国硅谷,冯冠平第一次接触到石墨烯材料,了解到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是足以引起革命性改变的“超级材料”,他十分兴奋。在得知这种材料难以实现产业化后,他认为这恰恰是巨大机会,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于是,2009年冯冠平从美国带回一批石墨烯技术人才,助力祖国石墨烯事业。回深圳后,他亲自着手组建科研和创业团队,以种子基金的形式投资美国归来的创业团队。随后,一批石墨烯企业在江苏、深圳涌现。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半壁江山,而这些国内主要的石墨烯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在冯冠平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他当之无愧。

冯冠平与创业者在一起

 

2010年,石墨烯材料发明人荣获诺贝尔奖,在全世界受到广泛重视,而此时,在冯冠平及新一代材料人的努力下,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中,我国紧随美国、日本,位列前三。冯冠平带领的石墨烯团队,已经率先用石墨烯粉料在工业领域如防腐、散热方面打开了商业应用的大门。

但是如何触电消费端,让老百姓真正亲身享受到石墨烯的神奇之处,这个问题一直横亘冯冠平心头,但很快他“就被逼上梁山”。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江苏省产研院时,冯冠平向习总书记汇报石墨烯项目,总书记问:“能不能用它开发出军民两用的产品?”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到:行!实际上心里也没底,因为石墨烯的应用是一个世界难题。

 

正是这次的对话,带着嘱托,带着清华“行胜于言”的精神,2015年,冯冠平在深圳创办了将石墨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消费品的企业——烯旺科技,开始了70岁的“第101次创业” ,也开启了“石墨烯+”的B2C时代。

“烯旺”的田野一往无前

 

“石墨烯的前景在于应用,必须得批量生产,才有经济效益。否则你光是实验室里分离出一个两个石墨烯,那价格比单克黄金还贵”,冯冠平说,即便石墨烯是如何神奇的材料,对世人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件被束之高阁的宝贝。

 

“如果要用石墨烯做成军民两用的产品,是不是能做到衣服里面去。因为石墨烯薄膜只要很小很少的一点电就能发热,它又是柔性的,既有温度又有风度。”冯冠平意识到,与石墨烯在B端的商业化应用以粉料为主不同,薄膜状才是开启C端应用的钥匙,薄膜状能让石墨烯开启更大的消费和应用市场,更好的向toB和toC商业化。

 

他带领团队率先发明了国际专利、石墨烯行业核心技术——纯石墨烯发热膜,开辟了石墨烯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化的先河。

2015年9月,烯旺科技石墨烯智能温控穿戴新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

2017年1月,烯旺科技石墨烯发热服出现在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

2018年3月,助力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秀;

2019年6月,纯石墨烯美容仪在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Asia)上获得“创新奖”;

2019年9月,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医疗认证和军工资质认证,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医疗认证的石墨烯企业。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大江南北,烯旺科技研制了石墨烯灭菌消毒的健康能量房,帮助医护人员快速缓解疲劳、灭菌消毒。

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联合烯旺科技取得石墨烯无创肿瘤治疗重大成果,论文发布在美国前沿医疗杂志《Advanced Therapeutics》,并被选为封面。

2020年7月,冯冠平以深圳烯旺科技董事长的身份发布了石墨烯无创治疗肿瘤成果,在世界领先。

创立至今五年,烯旺科技已经构筑了一个以“石墨烯+”为概念的商业集团。通过挖掘石墨烯薄膜的技术潜力,开发C端产品融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五年间,烯旺科技的商业版图遍及医美、养护护具、智能家纺、发热服饰、医疗器械、能量房等领域。在业绩较为突出的医疗领域,公司联合国内众多医学院校、三甲医院开展石墨烯医疗试验,并已陆续拿到医疗资质批文,成为了国内石墨烯医疗企业;在防腐领域的应用,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将石墨烯运用于防腐领域的空白,还打破了欧美品牌对我国高端重防腐市场的长期垄断。

这五年期间,烯旺科技通过申请技术专利进入石墨烯产业链壁垒,公司目前共计申请300项专利,授权专利150项,获得注册商标50件,4项国际发明专利申请。这一个个数字背后,烯旺科技筑起了一道技术护城河。

 

除此外,烯旺科技也一直在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核心输出,与C端制造商战略合作或控股,联合生产和销售石墨烯+的系列产品;通过电商自营,经销商加盟合作,共享新零售,提供石墨烯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等等。

2019年12月13日,烯旺科技作为石墨烯行业领军企业,在深圳1.4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脱颖而出,与华为、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获授深圳创新企业70强”荣誉奖牌。这个榜单中,冯冠平担任过董事长的企业就有3家。

两次抗疫,挺身而出 

冯冠平作为资深的传感器专家、材料应用技术专家,对于疾病预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远见,在国家每次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体现出一个科技人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科技救国的家国情怀。

非典时刻,临危受命

2003年4月,非典肆虐。56岁的冯冠平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联合几位团队骨干,用七天七夜的时间,领衔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快速检测出“发热”患者的仪器——红外体温检测仪,随即用于深圳—香港口岸通关,并快速推广应用到全国。直到今天,红外测温仪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被广泛使用。

抗击新冠,再度挺身而出

2020年2月,新冠病毒爆发,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的护目镜总是上布满水珠,视野受阻,严重影响抗疫进程。应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发出请求,一线急需一种能防雾的医用护目镜。冯冠平迅速组织科研团队,用一周左右时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石墨烯防雾光疗护目镜。该护目镜可持续佩戴6-8小时不起雾,第一时间投向一线供抗疫医护人员使用。

从太湖畔到清华园,从清华园到深圳湾,冯冠平一路走来,中流击水,涉险闯关,他的脚步踏实而稳健!

从研究院“四不像”模式到石墨烯商业化探索,每一次尝试,都稳稳踏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坚实道路上!

身兼学者专家、企业家、投资人三重身份,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实现知识分子科技产业报国的伟大理想!